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政纪处分有关问题的决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9 11:04:57  浏览:996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政纪处分有关问题的决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政纪处分有关问题的决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自治区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决定:
一、参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由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常委会副秘书长、各工作机构主任、副主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地区工作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委员,因违反政纪需要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的,由常委会主任会议根据有关机关的建议作
出决定,报常委会备案。
二、由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政府组成人员、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因违反政纪需要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的,由有关机关分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人民法院监察工作暂行规定》、《人民检察院监察工作条例》等规定处理,报常委会备案。



2000年7月20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事实推定与举证责任倒置是认定国家工作人员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基本方法


   事实推定是认定国家工作人员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基本方法之一。推定依照是否有法律规定可以分为法律推定和事实推定,前者系法律明确规定如果A现象发生,即确认B事实的存在。如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即依法推定为非法所得,予以定罪处罚。后者是在法律未作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所作的推定。当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通过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状况和与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财产进行调查和计算,确认国家工作人员实际掌控了多少财产,并与国家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及其他合法收入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差额巨大时,如果国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的,司法机关可以依照事实推定认定该财产来源不明。一是国家工作人员所说的财产来源因线索不具体等原因,司法机关无法查实,但能排除存在来源合法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的;二是国家工作人员无法说明财产的来源。

举证责任倒置是认定国家工作人员不能说明巨额财产来源的又一基本方法。本文所称举证责任倒置,简单地说就是要求国家工作人员对其财产的合法性予以证明。反之就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要求国家工作人员对差额巨额财产的合法来源予以自行证明,是由该财产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这些财产来源渠道的隐秘性及其历时性和多源性(较长时间,具体来源多样)。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有利于保护公共职务纯洁性的特殊需要,实现既不冤枉无辜又不放纵犯罪的司法目的。当国家工作人员有以下几种情形时应认定为其不能说明财产来源,该巨额财产系来源不明财产。一是国家工作人员拒不说明差额财产来源,即既不解释该财产的合法的来源,又不交代该财产系贪污受贿所得,面对司法人员的询问三缄其口;二是国家工作人员所说的财产合法来源经司法机关查证并不属实;三是国家工作人员明知真实来源而故意作虚假说明,比较常见的手法就是称该财产为已故父母的遗产或海外亲友赠送,对此,司法机关应调查其已故父母生前的经济状况,是否有可能留下遗产,是否有海外亲友,如果查实其父母生前贫困,不可能有巨额遗产或其根本没有海外亲友,即可确定其说明虚假,认定其不能说明。

当然,国家工作人员对巨额财产来源的举证责任是有限的。他不需要达到充分证明的程度,一般只需合理释明,即符合情理的说明,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有关的证明材料其证明义务就已完成,如国家工作人人员说明了财产的来源,虽其中部分经查属实,而另一部分既不能找到证据否定其的说明,又不能确证说明真实,这种情况不能作为不能说明处理。也就是说并不是要国家工作人员举出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来源的合法,而是要求国家工作人员说明财产的真实来源,司法机关去查证核实,并不要求国家工作人员对说明的真实性负责。因为举证责任的主体是司法机关,他们必须提供说明不真实的确凿证据,证明行为人提出的财产来源是虚假的,否则,应视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说明了财产来源。如张某说明其财产中有15万元是其朋友支付的借款利息,并提供了这些人的姓名,经核查,得到了其中5人的证实,但其他多名证人因外出做生意等暂时无法核实,因此现有证据材料不能排除张有获取此笔财产的可能,这种情形,我们不能认为是行为人未能说明财产来源,而只能认为其已经说明,作合法财产处理。


湖南省津市市人民检察院熊玉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不批捕的案件是否一律不能判徒刑缓刑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不批捕的案件是否一律不能判徒刑缓刑问题的批复

1963年10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63〕办研字第140号关于不批捕的案件是否一律不能判徒刑缓刑的请示报告已收阅。我们认为,你院对我院1963年3月27日〔63〕法研字第32号关于报请批捕未准移送法院判处有期徒刑缓刑等问题的批复理解,是正确的。同意你们对此问题提出的意见。
此复。

附: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不批捕的案件是否一律不能判徒刑缓刑的请示报告


最高人民法院:
你院1963年3月27日〔63〕法研字第32号批复指示:“判处有期徒刑宣告缓刑,是以判处有期徒刑为其前提的,如果不应判处有期徒刑,则前提已不存在,是无从宣告缓刑的。因此,对被告尚未构成犯罪,或者只有轻微犯罪但不够判处有期徒刑,报请州委批捕未准或估计不会批捕的案件,人民法院把他们判处有期徒刑缓刑,就是违法的”。最近我省肖县人民法院请示:是否凡是上级不批捕的案件,都一律不能判处有期徒刑缓刑?他们的理解是:“即使罪该逮捕而又符合缓刑条件的被告,如果上级不批捕是不能宣告缓刑的。因为不批捕,有期徒刑的前提已不存在,就无从宣告缓刑。”我们认为,你院批复中提出的州(地)委不批捕,就不能判处有期徒刑缓刑的案件,所指的乃是无罪和罪轻不够判有期徒刑的案件,不包括有罪应判有期徒刑而又具备缓刑条件的被告。我们还认为,逮捕和判刑是有联系的,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有的被告按罪应负刑事责任,但按政策和实际情况不宜逮捕而又不是非捕不可的,也可以在不批捕的情况下,追究适当的刑事责任。如果按罪该判有徒刑而又具备缓刑条件的,则不论批捕与否,都可以判处有期徒刑宣告缓刑。因此,法院今后对于检察部门不批准逮捕而提交法院判徒刑缓刑的案件,首先应当根据起诉的事实和证据,研究是否构成犯罪,该不该判刑。如果被告行为没有构成犯罪,或者罪行轻微不够判刑,可同检察部门联系商量,请他们撤回起诉,或将案件退给他们;如果检察部门坚持起诉,法院应当在认真审理后,根据事实,依法作出无罪或免予刑事处分的判决。如果被告行为构成犯罪,该判有期徒刑,并且具备缓刑条件的,经审理查实后,应即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宣告缓刑。
以上意见,是否妥当,请予核示!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